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仁寿支中心
手机版 
  • 网站 /
  • 图书馆概况/
  • 读者服务/
  • 馆内信息/
  • 文化惠民/
  • 陵州人物/
  • 新闻视频/
  • 好书推荐/
  • 数字文化推广工程/
  • 读者反馈/
    当前位置:网站  >> 陵州人物 >> 查看详情

    陵州人物

    仁寿历史文化名人之虞允文:伟哉虞公 千古一人

    来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仁寿支中心  日期:2015-12-28 17:20:52  点击:15090  属于:陵州人物
    20世纪中后期的一个冬夜,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毛泽东左手握着一卷线装本雕版印刷的《续通鉴记事本末》,右手握笔,边读边加以圈点: 
      “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南军呼曰,王师胜矣。遂并击金人。金人所用舟,底阔如箱,行动不稳。且不谙江道,皆不能动。金士卒不死于江者,金主完颜亮悉敲杀之,怒其舟不能出江也。”
     
      阅至此处,主席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在旁边一挥而就八个大字: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公,南宋文臣虞允文,仁寿人,因采石一战名扬古今,葬于仁寿县虞丞乡。采石一捷有何特色及价值,竟然令著名军事家毛泽东拍案惊奇?虞公其人又怎样英明、传奇,能让他的作为在几百年后仍然为人们称道?
     
      六岁诵九经 七岁能属文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祖籍四川仁寿的太常博士虞祺喜得贵子,取名允文,字彬甫。
     
      出生官宦之家的虞允文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自幼早慧,就读于仁寿县城东二里的瑞竹园。做官的父亲言传身教,通过讲述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勉励虞允文发奋读书,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身边的前辈事迹也感染着虞允文不懈上进——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陵井监(仁寿县前身)有7个人中了进士,其中27岁的何栗独占鳌头,中了状元,一举震惊全川。
     
      虞允文没有令父亲失望,很早就显露出其在为文方面的天赋,史称“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用今天的话说,即上一年级就可以写命题作文了。然而,朝廷却相当不给力,公元1127年,虞允文7岁,也就是刚学会“命题作文”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却写出著名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天遥地远,知他故宫何处!两宋史上最沉重的一笔靖康之变宣告北宋朝廷的灭亡。历史进入南宋纪年。
     
      在秦桧一手遮天的时代,科举考试也成了秦家人上位的工具,这一点,可从一个小故事探知一二:有一年元宵节有个灯谜,打当年主考官名字。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谜底是:韩信。众皆哗然,出迷人说:若非韩信,何能取三秦。原来当年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是秦家的人。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逾四十的虞允文才中得进士。在国家风雨飘零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虞允文少了一分书生气,却多了几分英姿飒爽。史称其“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
     
      忍辱负重 奉命使金
     
      入仕后的虞允文历任左奉议郎、秘书丞、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务。公元1160年,50岁的虞允文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大金奉表通问史。在金主完颜亮咄咄逼人之时出使,虞允文知道,这是一个压力巨大又容易遭人误会的使命。
     
      痛苦不仅在于所面临的敌国,更是自己的内心。三十三年来,靖康之难二帝北虏,康王南渡临安建都,历经了两次宋金战争。整个国家被一种悲愤而压抑的气氛所笼罩,但凡有热血的人都希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拼死报国。
     
      虞允文终于在一位汉官的陪同下,觐见了金主完颜亮。
     
      “朕闻通问史在江南乃进士出身,官居中书舍人之职,想必是一位饱学之士吧?”说着瞄了瞄屏风上的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通过称“宋”为“江南”和故意展示的屏风,完颜亮南下之意如司马昭之心。
     
      回朝之后,虞允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告诉宋高宗,并奏请宋高宗备战。
     
      采石大捷 名垂千古
     
      已得知金人必定南侵的宋王朝仍然怀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偏安。可是金人很快打破了他们的梦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虞允文回朝后的次年,金主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
     
      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犒师,正值完颜亮大军谋由采石渡江。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涣散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借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慷慨激昂的演说成功地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
     
      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完颜亮误认为宋军已败退逃散,江南岸无兵把守,遂于十一月八日督兵过江。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在江中截断金军船只,并在船上施放霹雳炮,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使金军无法抵挡。宋军出动车船,船行如飞,船内踏车民兵精神振奋,呼声震天。金军败回北岸。次日,宋水军直迫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焚毁敌船,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在强令金军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渡江时,为部下所杀。随后,金军败退。
     
      此一役,宋军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展开决战,结果大败金军,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经略四川 力主北伐
     
      采石一战,让虞允文这一文臣开始慢慢向武将转换。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虞允文被委任为川陕宣谕使,并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收复陕西六郡。可惜在宋孝宗即位后,因误信奸臣史浩、汤思退的谗言,要求前线宋军退兵,以至功败垂成。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虞允文接替四川名将吴璘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
     
      乾道八年(1172年),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 宋孝宗命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于淳熙元年(1174年)病逝。
     
      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青山有幸埋忠骨
     
      虞允文已经离开了八百多年了,但其精忠报国的壮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仍然令人钦佩。青山有幸埋忠骨,当年的抗金英雄如今安静地躺在虞丞乡玉屏山下的丞相坟,而与丞相当年的英雄事迹相呼应的是他的守护人宋氏家族已经尽心尽责地守护了他八百年。
     
      2011年清明节,42岁的宋健彬跪在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从父亲宋克成的手中接过那支锈迹斑斑的火药枪,成了虞公墓的第14代守墓人。
     

    上一:仁寿骄傲----石鲁作品集锦
    下一:没有了
    网站 •图书馆概况•读者服务•馆内信息•文化惠民•陵州人物•新闻视频•好书推荐•数字文化推广工程•读者反馈

    仁寿县图书馆  2018-2023 蜀ICP备15027235号  当前访问量为:5660811

    技术支持:

        • <form id='vh609'></form>
            <bdo id='vh609'><sup id='vh609'><div id='vh609'><bdo id='vh609'></bdo></div></sup></bdo>